在园子的一角,有一个简易的竹架,上面爬满了扁豆藤。这些扁豆藤顺着竹架蜿蜒而上,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。紫色的扁豆花点缀其中,宛如繁星点点,在晨风中轻轻摇曳,散发出淡淡的清香。
老妇人蹲在土灶前,她的动作娴熟而自然。她熟练地往灶膛里添着柴火,每一根柴火都被她放置得恰到好处,使得灶膛里的火焰熊熊燃烧。火光映照在她的脸庞上,映红了她那饱经风霜的面容,同时也照亮了她眼角不断滑落的泪珠。
“我……我有好些年……好些年没见到你们苏家的人了……”老妇人一边往灶膛里送着柴火,一边用那略带沙哑且带有浓重口音的话语轻声念叨着。她的声音有些颤抖,似乎回忆起了一些久远的往事,让她的情绪有些难以自抑。
老妇人微微抬起头,目光穿过那缭绕的烟雾,仿佛看到了过去的岁月。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感慨和怀念,继续说道:“苏老爷……苏老爷可是个大好人啊,心善得很。我记得有一年冬天,那天气冷得能把人的骨头都冻裂了,雪下得有半人高,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。可就是在那样的严寒里,苏老爷心里还惦记着我们这些穷苦人家,叫人挨家挨户地送米送炭……”
说到这里,老妇人的声音突然哽咽了一下,眼眶也微微湿润了。她停顿了一下,似乎在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,然后接着说:“那时候,我们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,孩子们饿得直哭。当苏老爷的人把米和炭送到我们家门口时,我和孩子们都高兴坏了,就像见到了救命恩人一样。那份温暖和希望,我一辈子都忘不了……”
老妇人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苏老爷的感激之情,仿佛那个寒冷的冬天,苏老爷送来的不仅仅是米和炭,更是一份温暖和希望,让他们一家人在艰难的日子里感受到了人间的善意和关怀。
苏瑶静静地坐在条凳上,目光落在灶台上那只粗陶茶壶上。壶身已经有些裂了,仔细看去,是用细密的铁丝小心地箍着的——就像她母亲生前常用的那个腌菜坛子一样,虽然旧了、破了,却总被人小心翼翼地呵护着,舍不得丢弃。
“那时候,老爷身边总跟着两个得力的管家,一个姓钱,一个姓孙。”老妇人擦了擦眼角,从碗柜里小心翼翼地捧出两只蓝边白瓷茶碗,碗沿儿上还沾着些许干硬的茶渍。“钱管家精明能干,管着家里的田产和买卖;孙管家则忠厚老实,一心一意照料着老爷的日常起居。那时候的苏家啊,光是仓库里堆着的粮食,就足够整个青岩镇的百姓吃上大半年了。可谁也没想到,一场无妄之灾会突然降临……”
她的声音忽然哽咽起来,手中的茶碗也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:“那是光绪三十年的秋天,农历八月十五,刚过了中秋节没几天。那天夜里,后院突然就冒起了滚滚浓烟,火光冲天!我当时正在柴房那边收拾晾晒的干柴,远远看见火光,吓得魂飞魄散,连滚爬带地就往回跑,一边跑一边喊‘走水啦!走水啦!’……等我疯了似的跑到老爷的书房外头,那火苗子已经蹿上了房梁,浓烟裹着火星子劈头盖脸地往屋里灌……”
老妇人说到这里,声音抖得更加厉害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恐怖的夜晚:“我看见老爷……老爷他当时正扶着门框,拼命想往外冲,可大火已经把门锁死烧变形了!他嘴里一直在喊着‘阿秀!阿秀!’——阿秀是少夫人的名字,也就是你奶奶。可少夫人她……她当时正怀着身子,行动不便……”
“后来呢?奶奶怎么样了?”苏瑶急切地追问,声音也带上了一丝颤抖。
老妇人痛苦地摇了摇头,眼眶再次湿润:“后来……后来还是钱管家带着几个胆大的家丁,撞开了书房的后窗,才把老爷救了出来。可少夫人她……终究没能逃出来……还有肚子里那个没出世的孩子……”她用力地咬着自己发白的嘴唇,半晌才接着说:“那场大火,足足烧了三天三夜,几乎把半个苏家庄园都烧成了白地。等到大火熄灭,大家在废墟里找到老爷时,他已经……已经不行了……”
苏瑶只觉得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,双手不由自主地紧紧攥住了衣角。母亲临终前的嘱托,此刻在她脑海中回响,与老妇人的叙述渐渐重叠起来——原来,那个她从未谋面的奶奶,在她出生之前,就已经香消玉殒了。
“老爷一走,苏家就乱成了一锅粥。”老妇人叹了口气,端起桌上已经沏好的热茶,递给苏瑶和凌风,茶水带着一股淡淡的苦涩草药味。“钱管家和孙管家都说,老爷生前欠下了巨额的外债,苏家的田产、房产,大部分都已经被抵押出去了。可我知道,那不是真的!老爷一辈子乐善好施,怎么会欠下那么多的债?肯定是有人……有人在背后捣鬼!”
她突然压低了声音,凑近了些,神秘兮兮地说:“就在老爷头七那天晚上,我正在灵堂前守着,亲眼看见钱管家鬼鬼祟祟地进了老爷的书房。我当时就躲在门后头,吓得大气都不敢出。只听见他翻箱倒柜的声音,嘴里还念叨着什么‘那东西藏哪儿了呢?’……没过多久,他就从书房的暗格里摸出了一个小小的檀木盒子。我看得清清楚楚,那盒子上了锁,钥匙就串在老爷常用的那枚翡翠扳指上!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