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的脚步,裹挟着彻骨的寒意,于黎明前悄然降临到这个宁静的小村庄。晨雾像一层轻柔的面纱,笼罩着大地,远处的山峦、田野和错落有致的屋舍在朦胧中若隐若现。村庄仿若一位还未苏醒的睡美人,沉浸在冬日的梦境之中。
孙玺儿搓着冻得通红、宛如小胡萝卜般的小手,蹲在幼儿园教室的门槛上。她身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、多处打着补丁的厚棉袄,脖子上围着奶奶亲手织的围巾,毛线虽已有些起球,却满是温暖的气息。鼻尖冻得红红的,呼出的白气在冰冷的空气中瞬间凝结成细小的冰晶。手中紧紧握着奶奶缝的布口袋,里面装着三十二颗南瓜籽。她全神贯注地按《九章算术》里的“少广术”摆出方阵,眼神中透露出与年龄不符的专注,小嘴里还念念有词:“一行四颗,共八行……这样便能构成完美的方阵。”
就在这时,周冬冬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过来,脚下一滑,“砰”的一声,一脚踢乱了孙玺儿精心摆好的南瓜籽。“哎呀!孙玺儿,老师让带白菜叶包饺子,你怎么在这儿摆弄南瓜籽呀!”周冬冬挠着后脑勺,脸上带着一丝歉意,大声说道。
孙玺儿眉头瞬间皱起,刚要发火,目光却突然被滚进地缝的南瓜籽吸引。“冬冬,你看!”孙玺儿眼睛发亮,兴奋地喊道,“这些南瓜籽拼成的形状,和冬至日影长度比例一模一样!”
周冬冬凑过去,歪着脑袋看了半天,一脸疑惑:“什么日影比例?不就是一堆南瓜籽嘛。”
孙玺儿耐心解释道:“这是《九章算术》里记载的,冬至日影的长度有特定比例,和这些南瓜籽排列的样子相符。就像我们看太阳照在大树上,影子的长短在冬至这天有特别的规律。”说着,她默默记在心里,却没想到,这看似偶然的一幕,将是十年后她破解地宫星图的关键伏笔。
幼儿园的食堂里,热气腾腾,弥漫着面粉的香气,仿佛一个温暖的蒸汽世界。保育员王婶系着一条油渍斑斑的围裙,正用力地揉着面团,面团在她手中有节奏地翻滚,发出“砰砰”的声响。孙玺儿站在一旁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面团膨胀时形成的蜂窝状气孔,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,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闪电,照亮了她的思绪。
“王婶,等一下!”孙玺儿猛地举起沾满面粉的小手,清脆的声音在食堂里响起,“发酵体积和温度成二次函数关系!”
王婶停下手中的动作,惊讶地看着孙玺儿,擀面杖在手中悬停:“啥函数关系?我只知道面发好了就能包饺子。我揉了这么多年面,还没听过这种说法呢。”
孙玺儿拿起一根筷子,在案板上认真地画出抛物线,线条虽然歪歪扭扭,却精准地描绘出函数的走势:“您看,温度升高,面团发酵的体积就会按照这条线变化。而且按照黄金比例捏褶,十八个褶的饺子煮破率最低。我算过啦,这样的饺子受热更均匀,不容易破。”
陈大壮站在一旁,双手抱胸,满脸不服气,鼻子里轻轻哼了一声:“哼,真有那么神?我就多塞点肉馅,看看是不是像你说的那样。我才不信包个饺子还有这么多讲究。”于是,他不管不顾地塞进双倍肉馅。
饺子下锅后,随着水温升高,锅里开始热闹起来,气泡不断从锅底升起,发出“咕噜咕噜”的声响。突然,“砰”的一声,陈大壮包的饺子皮在沸水中炸开,糊到了窗户上。
“哎呀!我的饺子!”陈大壮傻眼了,看着炸开的饺子,跺脚喊道,“怎么回事,我包得挺严实的呀!”
孙玺儿忍不住笑了起来:“看吧,我就说塞太多肉馅会煮破。咦?这糊在窗户上的形状,怎么像是11.7?”
一旁的李小花惊讶地捂住嘴,眼睛瞪得大大的:“这不是陈大壮爸爸来信的日期吗?太神奇了!难道是巧合,还是有什么神秘力量在作怪?”
午后,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,洒进孙玺儿家的木屋缝纫间。阳光中,细小的尘埃在翩翩起舞,为房间增添了一份静谧的氛围。奶奶戴着一副老花镜,坐在缝纫机前,踩着踏板,“哒哒哒”地修补捐给幼儿园的棉门帘。缝纫机的声音像一首古老的歌谣,在房间里回荡。孙玺儿趴在吱呀作响的竹床上,手中拿着炭笔,在补丁边缘认真地画克莱因瓶结构图。她一边画,一边嘴里嘟囔着:“这个地方要这样连接……克莱因瓶没有内外之分,就像数学的奥秘,无穷无尽。”
奶奶坐在一旁,把碎布条编成中国结流苏,动作娴熟,碎布条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,不一会儿就变成了漂亮的流苏。“玺儿,你又在画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?”奶奶笑着问道,手中的动作不停。
“奶奶,我在画克莱因瓶,它是一种很神奇的几何图形。”孙玺儿从竹床上跳下来,拿着画纸给奶奶看,“您看,它没有边界,没有尽头。而且我发现,斜裁45度,布条的抗拉强度能提升37%!这样门帘会更结实,不容易坏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